蕁麻疹的診斷不難,但要找出原因不容易!
治療有些人不吃藥就好,有些人反覆發作,困擾萬分!
也因如此,關於蕁麻疹的分類診斷及治療,早從1997年歐洲過敏及免疫學會( Europe Academy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, EAACI)就發表了第一篇準則(Physical urticaria: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),後續更有其他學會加入,分別在2006年及2009年陸續推出修正版的診斷及治療準則。而日本方面,皮膚科醫學會鑒於亞洲人種和歐美人士的不同,也在2005年發表第一篇日本方面的準則(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),並在2011年發表修正版本!
蕁麻疹的診斷流程
Step 1 了解蕁麻疹的分類
歐洲和日本仍有些不太一樣,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主要解釋可分為兩大項:
- 不明原因或自發性(idiopathic or spontaneous)
- 可找出原因(inducible factors)
Step 2 透過病史的了解確認診斷方式
關於診斷,仍是以病史及身體檢查為主,最好能藉此就診斷出蕁麻疹的分型(subtype),若是有相關的症狀需要進一步檢查時,或症狀反覆發作不易改善,又沒有辦法找出可疑原因時,可依據前者 – 病史(History Taking & PE)安排檢查。

疾病本身 | 發作時間/頻率/持續多久/一天中好發時間/週末/假日/旅行 |
相關歷史 | 家族史/過敏史/藥物史 |
疾病史 | 開刀/胃腸疾病/B/C肝炎/精神疾病/其他 |
誘發因子 | 冷/運動/食物/經期/陽光/游泳 |
生活 | 壓力/熬夜/抽菸/喝酒 |
蕁麻疹檢查2大目標
- 確立診斷:針對第一型過敏 (Type I Allergy)
- 找出原因:尤其是針對不明原因(idiopathic / spontaneous)
蕁麻疹治療3大目標
- 移除致病原因/惡化因子(cause / aggravating factors)
- 症狀治療及藥物治療的影響和疾病嚴重性要取得平衡
- 第一線仍以抗組織胺藥物為主,症狀無法改善,就開始使用第二線用藥
鄭惠文醫師表示,其實不管是歐洲或是日本,對於蕁麻疹,尤其是慢性不明原因,仍是以病史和身體檢查為最主要診斷的方式及前提,但往往病人在門診中,會要求作檢查想知道 ”我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”
這時候反而需要花時間問病人很多問題,有時會要求病人作Allergy Diary Recording,就算是這樣,研究中仍有超過半數甚至2/3的人是找不出原因的,這時候就需要和醫師好好配合,尋找出最適合病人症狀改善又不影響生活的治療,最終目標就是 「不治療,也沒症狀」。